图片
【作文】旧事(十)郭老咏良玉
(总01875-文0940)
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在一九四四年也写过《咏秦良玉四首》:”
其一
石柱擎天一女豪,提兵绝域事征辽。
同名愧杀当时左,只解屠名意气骄。
——第三句“同名愧杀当时左”和最后一句“只解屠民意气骄”,是把秦良玉与明朝末年的另一位将领左良玉作对比。左良玉也是一位猛将,但他虽然作战勇猛,但却养贼自重。秦良玉虽然也是武将,但她却从未屠杀过百姓,驻一地保土安民,行一路秋毫无犯。左良玉的行为却与秦良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更加突出了秦良玉的高尚品质和英勇事迹。
其二
兼长翰墨世俱钦,一袭征袍万里心。
艳说胭脂鲜血代,谁知草檄有金音?
——一九四四年,郭沫若在重庆参观明末女英雄秦良玉文物展时,挥毫写下了《咏秦良玉诗四首》,这即是其中之一。在这首诗中,郭沫若作了一个注释,“石柱有金音石,可作砚,传秦良玉草檄用之。”意思是说石柱县有一种金音石,可以制作成砚台,传说秦良玉就曾经用金音石砚草拟过檄文。
其三
平生报国屡争先,隆武新颁瞬二年。
八月关防来蜀日,南朝天子又宾天。
其四
萑苻满目咎安归?涨地胡尘接紫薇。
无复当年风虎意,空余白杆映斜晖。
现在的棉花地,已经没有了这位中国正史上记载的唯一一位女将帅的踪迹,只留下了四川营和棉花地这么两个地名儿纪念她。
图片
“四川营”过去就叫四川营,后来才加上了“胡同”两个字。
至于棉花地的来历,有人说能看见文字记载的,是打大明朝传下来的,也就是秦良玉这一段儿。
也有人说比大明朝还要早,真要追本穷源,把这盐打哪儿咸,醋打哪儿酸的事儿弄个明白,它就牵扯上考古的事儿了。
今儿个,咱们在这儿要说的,不是求证棉花地地名儿的来历,所以就没必要再引经据典、曲里拐弯儿的聊那些早年间的事儿啦。以后有非聊不可的时候儿,咱们再接着聊。
棉花地有十三条以棉花打头儿的胡同儿,裘家街儿以东有棉花上头条、棉花上二条、棉花上四条、棉花上六条和棉花上七条。
秦良玉的指挥部就在现在的棉花上七条一号。
棉花上八条和棉花上九条,被一个煤铺把它和裘家街儿隔开了,咱们前边儿说过,就是那个椅子圈儿。
棉花上八条和上九条的胡同儿东口儿,都跟南北走向的敫家坑胡同儿通着。
“敫家坑”过去也就叫敫家坑,没有“胡同”两个字,后改名儿叫“教佳胡同”,现在是不是还存在不知道。
据说现在那一片儿只留下了“秦良玉驻兵遗址”一个院子,二零二四年三月启动的修缮工程,现在如何也不知道。无奈于身体欠佳,已不能远行,无法去实地考察。
裘家街儿以西有棉花下二条、棉花下三条、棉花下四条、棉花下五条、棉花下六条和棉花下七条。
由于没有棉花下头条和棉花下八条、棉花下九条,所以,人们又习惯的管棉花上头条和棉花上八条、棉花上九条叫棉花头条、棉花八条和棉花九条,把那个“上”字儿给叫没了。
可是,奇怪的是,同样儿也没有棉花上三条和棉花上五条,可人们却没把棉花下三条和棉花下五条的“下”字儿给叫没了,依然叫它棉花下三条和棉花下五条,这是为什么哪?至今百思不得其解。
大概是觉得既然吃了“上”字,就别再吃“下”字了,不能贪得无厌。也有可能是为了有个区别,既然上字省略了,下字就留着吧,免得以为没有上下之分。
【未完待续】
【作文】旧事(十)郭老咏良玉
(总01875-文0940-插0389-图04052)
图文:梁佛心
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